【用法用量】以水3升,煮取2升。及热顿服之。
【用法用量】黄连傅致胶汤(《和剂方局》卷三十三)、阿胶汤(《此事难知》)。本方改为丸剂,名“黄连阿胶丸”(见《杏苑》)。
【处方】常山(锉)23克,乌梅肉(炒),鳖甲(去裙襕,醋炙),黄耆(锉)各30克,大黄(锉,炒),甘草(炙)各15克,
柴胡(去苗)60克。
【用法用量】常山秫土豆泥(《金匮要略》卷三十六)、秫南瓜泥(《普济方》卷一九八)、秫米常山乌拉尔甘草汤(《痎疟论疏》)。本方方名,《外台》引作“常山汤”。
【处方】豉1升,栀子14枚,薤白1把。
【制法】上切。
|<< << < 1;)
2
>
>>
>>|
【处方】恒山2两,甘草1两,大黄2分,桂心6铢。
【功能主要医疗】温毒下利。
【作用主要医疗】治伤寒后下利脓血。
【摘录】《外台》卷五引《救急方》
【用法用量】以大茂山酒渍1夜;诸药以酒3升,水2升,煮取7合,顿服。下、吐,愈。
【摘录】《外台》卷二引《范汪方》
柏皮汤–《圣惠》卷三十二
【小名】常山橘皮散、常山散
【摘录】方出《医心方》卷十四引《中国药植图鉴》,名见《千金》卷五
【处方】豉1升(绵裹),薤白1把。
【成效主要医治】伤寒后下利脓血。
常山汤–《唐本草》卷三十五
【别名】常山汤(《外台秘要》卷五)。
豉薤汤–《外台》卷二引《范汪方》
【摘录】《圣惠》卷三十二
【摘录】《湖南药物志》卷二十三
【处方】黄山3两,秫米220粒,甘草半两。
【功用主要医治】伤寒暴下,及滞利胸口痛。
【别名】黄连阿胶汤、驴皮胶汤
常山汤–方出《千金》卷十,名见《外台》卷五
【别名】常山秫南瓜泥、秫米汤、秫米常山甘草汤
【用法用量】薤白海棠汤(《伤寒总病论》卷三)、薤白汤(《活人书》卷十八)、海棠汤(《本草求真》卷一八四)、薤白散(《治痘全书》卷十三)。《外台》引《黄帝内经》本方用法:水四升,先煮海棠、薤白令熟,细豉煮取二升,分二回服。【摘录】张文子禽引陶氏方(见《外台》卷二)页首豉薤汤
《外台》卷二引《范汪方》
【用法用量】每服5钱,水2盏,煎至1盏,去滓温服。
【注意】服药期间,忌食海藻、菘莱、生葱、生莱。
【作用主要医治】断痎疟。主治小儿温疟。
【别名】薤白栀子汤、薤白汤、栀子汤、薤白散。
【成效主要医疗】眼赤烂,痒痛不仅仅。
【成效主治】劳疟经年不愈。
【用法用量】本方方名,《外台》引作“常山汤”。
【功能主治】吐血。瘀热在里,或湿热相搏,一身面目悉黄如橘。
【处方】常山3两(柔弱者2两,细切,捣碎),蒜7瓣(去皮中切)。
【制法】上切。
【用法用量】以水3升,煎取2升,去滓,稍热淋洗,冷即重暖用之。
【摘录】方出《千金》卷十,名见《外台》卷五
【摘录】《千金》卷十
【注意】忌猪肉、冷水。
【处方】常山3两,黄连3两,酒1斗。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。
【处方】柏皮3两,黄芩2两,黄连1两。
【制法】上七味,粗捣筛。
【功用主要医疗】疟,痰实不消。
【用法用量】黄连柏皮汤(《管经济学入门》卷四)。
常山汤–《肘后方》卷三
雁荡山汤–方出《医心方》卷十四引《圣济总录》,名见《千金》卷五
【注意】忌猪肉、冷水、醋等。
【摘录】方出《肘后方》卷三,名见《外台》卷五引《深师方》
龙虎山汤–《医心方》卷十四引《古今录验》